……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就此结束。
巨幕缓缓拉下。
但在巨幕拉下的同时,人们记住了这一部兵法的名字:《孙子兵法》。
孙子就是孙武。
子是尊称,代表有大德行,大学问的人。
不过在前世。
对于孙子,其实他是有争论的。
因为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的孙子,到底是孙武,还是另有其人。
或者你会说。
孙子不是只有一个吗?
事实上,并不是。
孙武在春秋战国之时,其实他并不是特别知名。
他仅仅帮助过吴国打败过楚国一次,然后他就归隐山林了。
所以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孙武。
在那个时候,比之孙武更有名气的,是孙武的七世孙。
这个人,叫做孙膑。
这个人,同样也被称之为孙子。
甚至在当时。
很多人都认为,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写的,而是孙膑写的。
或者认为。
孙武与孙膑是同一个人。
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两份兵法。
其中一份叫做《孙子兵法》,另一部叫做《孙膑兵法》。
<divclass="contentadv">最终史学家这才确定,孙子与孙膑是两个人。
同时也确定了。
孙子兵法的作者,正是孙武,而非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