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晏清带着众人一直来到大包间,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办下来的,没有人瞎打听。
“咱人虽然多,但条件有限,只有四菜一汤,大家凑合一顿吧。”杜晏清待诸人入座后,说道。
“有啥吃啥,千万别破费。这是我们俩的粮票和菜金,你先拿着。”小王同学以身作则,先将两斤本地粗粮票和一块钱塞到杜晏清手里。
“太多了、太多了,一张就够。”杜晏清只打算留一斤粮票,将剩下的都塞回来。
“别让了,我饭量大,这些还不一定够呢,一会多退少补吧。”唐植桐挎包里还有没吃完的松子,这会正好拿出来给大家消磨时间。
“就是就是,多退少补。”有小王同学带头,其他同学纷纷将粮票和钱塞给杜晏清,一时间纷纷攘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虽然都是发小,但也都老大不小了,落座的时候大家默契的选择挨着同性,唐植桐挨着小王同学,另一面空了一个坐。
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先将松子分发了一下。
眼下除了罐头,估计也没别的预制菜,所以菜上的有些慢。
等菜的空档里,这帮人,尤其是男生开始高谈阔论、挥斥方遒。
由于前面有“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鼓励,后面有国家需要人才的优厚待遇,再加上受报纸舆论的影响,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青年都挺敢说话。
元旦以来,二流报纸上很热闹。
各行各业朝气蓬勃,全面向好,就连四九城的蜂窝煤都专门占了半个版面。
蜂窝煤确实省煤,但它对屋子里保暖作用不大。
作为人均收入卡在平均线上的唐家而言,还是喜欢用老式炉子,大冬天的,取暖总不能靠抖,或者一身正气吧?
唐植桐用来盛松子的报纸是从单位带回的二流报纸,1月3日那份,上面用了好几个版面刊登了这次中、印冲突的新闻,并刊印了中、印两国首脑的来信。
几个男生拿过报纸,就西南边境问题开始发表意见。
唐植桐在旁边给小王同学剥松子,只是静静的听着,不打算掺和这帮荷尔蒙爆表的小青年的争辩。
西南边境问题绕不过麦克马洪线,带英嘛,一贯的搅屎棍子揍性,屡教不改,下次还敢。
麦克马洪线是清末民初时的事情,就连人人唾弃的袁大总统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但当时参加西拉姆会议的议约全权大臣陈贻范是个会英语的亲英派。
这可就坏了菜喽,他一边表示要请示,一边声明自己签的不作数,但最终还是签字了,据说是受了胁迫,可能有气节,但绝对不多。
这事搞的中国很被动,后来还是顾维钧出面给他擦的屁股,也没擦太干净,否则就没后边这么多事了。
四个小青年血气方刚,都是主战派:“十七国联军咱都打了,还怕一个小小的阿三?!”
“谈什么谈,阿三敢侵犯郎久、空喀山,都特娘的打到家门口了,就该打丫的!打到丫服为止!”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打阿三一顿,那边能保五十年和平!”
……
三人你来我往,聊的好不热闹。
“哎,妹夫,你怎么看?”经过上午的接触,武爱军觉得唐植桐还不错,进包间后坐在唐植桐旁边,看他没吱声,用胳膊肘碰碰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