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总工,你说一机部这一次是不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清单中的那些工厂,个个都连工人的工资都快要发不出来了,这种情况下他们居然想着让人去承包这家工厂,确保工厂可以扭亏为盈,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
“谁那么大的胆子敢去承包这种工厂啊?”
唐日月端着一个搪瓷杯,跟来轴承车间视察工作的何清泉聊了起来。
“这个条件确实是苛刻了一些,不过如果条件很好的话,就没有什么改革的意义了。”
“如果承包工厂的人不能让经营状况不好的工厂扭亏为盈,不能让工人的收入提升,那么谁敢支持这样子的改革方案?”
“至于经营状况很好的厂子,更是不可能加入到这种改革对象之中。”
何清泉虽然也是一副看热闹的样子,但是看问题的高度肯定是比唐日月要高一些。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政策的制定者,自己会考虑哪些东西,会担心什么内容。
这么一想,那么本次政策上面的一些苛刻的条款,似乎就能够理解了。
如果这样子的条款之下,改革都还能取得成功,那么绝对值得大规模的推广。
如果失败了,那也是一次没有什么损失的尝试。
唯一的损失就是承包这个工厂的人,估计要背负一大笔债务了。
因为承包合同里头可是会明确要求相关人员承诺的盈利,如果没有达成,那么这部分盈利的一定比例是要由承包人去背负的。
相当于你承包这家工厂,就是承诺了会盈利。
一旦承诺没有实现,那就要承担一定的债务了。
虽然不是承诺盈利10万元,到时候没有盈利的话,这10万元都要你负担。
但是哪怕只是负担10%,那也是1万元。
1980年的1万元,绝对可以让无数人望而生畏,能够压垮无数的家庭。
这应该本次改革最大的困难点了。
许多人就算是有想法试一试,有信心试一试,但是面对这种风险,也会选择退缩。
就像是后世的创业,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哪怕是有许多想法,也不敢轻易的尝试。
反过来,如果是家庭条件很好,试错成本很高也无所谓,那就可以随便试一试了。
很显然,江辉就是属于可以轻易的承担试错成本的少数人。
“道理是这个道理,一机部的出发点也是好的。”
“只是这么苛刻的条件之下,我感觉这一次的文件,最终可能白发行了。”
唐日月觉得如果是自己的话,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去考虑承包一家这样子的工厂。
这个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