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情报侦查,要精通侦查敌营虚实、也要会误导敌军。
如体力健康,要及时防范疫病、保障士兵休息。
还有如突发危机处理等涉及地形、后勤、敌情、士气、天时等多维度因素。
而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主将又往往不能只下达号令不讲细节。
否则就会出现纰漏。
这个时候,不得不再提马谡了。
作为饱读群书的马谡,与军中不识字不读书的厮杀汉有理论上的优势,不仅不体谅诸葛亮的难处,竟然还无视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
最后搞得诸葛亮在街亭战败后反省,从此开启了“事无巨细,咸都决之”的折寿模式。
而当主将,也的确是一项折寿的活儿。
想太多,考虑太多。
如果身体不够强壮,就会日渐消瘦。
刘封有个习惯。
那就是发号施令的时候,会令书佐官速记指令。
这些指令不仅仅是方便刘封及时觉察到错误,还方便战后总结、分享给军中诸将校。
如王平、李平等将校能迅速的在刘封麾下崛起,也跟刘封善于总结和分享息息相关的。
毕竟。
一人之力始终有限。
刘封也不想跟诸葛亮一般劳累而死。
只有趁着体力旺盛的年龄,针对性将麾下将校培养起来,才不至于事无巨细都得主将来决断。
这就好比后世经常会出现的“某某岗位指导手册”一般,将每个岗位的职责都能细节化,死记硬背、按部就班的执行。
至于灵活运用,那是主将或有天赋者才会去考虑的。
有人称诸葛亮不愿意给下属表现机会,其实那就是扯淡。
本质还是诸葛亮受马谡刺激太大,不得不谨慎,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培养下属。
而下属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能将蒋琬、费祎、姜维、王平、向宠、霍弋、诸葛乔、张嶷等文武培养起来,已经是诸葛亮在蜀汉人才凋零时期做到的极限了。
在完成营地重新部署和防疫措施后,刘封又领了几个军中医者来到连通沼泽坟地的河流下游,由下往上,视察河水及水中生物的变化。
与此同时,刘封又以重利招募了一队死士前往沼泽坟地,近距离探查,对新坟掘墓开棺。
等等。
而结果却是:河水并无异常的污秽,水中生物也没大量死亡,所谓的“新坟连绵”也是假象,有空棺的,也有没棺虚堆的土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