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只会不断膨胀,不会减少。”
“大明社会一旦进入快速发展期,大明百姓便将人人皆丰衣足食。”
“朝廷的债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赋税的增加,自然而然的在实质上减少。”
“若朝廷一年赋税收入不过两千万两,却欠了五万万两的债,那确实不少。”
“但若朝廷一年收入便有五万万两,欠这么一点债,又算得了什么呢?”
“陛下无须为此忧虑,太孙殿下已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
“要在五年之内,让大明朝廷的赋税和其他各项总收入达到五万万两。”
……
杨荣侃侃而谈,详细阐述五年计划的具体内容。
这个计划只是一个方案,并没有对外公布。
但杨荣作为朱允熥身边的“秘书”,全程负责起草,对此知之甚详。
此际说起来,亦是滔滔不绝,流利无比。
更重要是,他此前已经与老朱往来通信甚多,清楚老朱的掌握知识点和不了解的困惑。
只是此前书信往来,笔墨所限,有些事情说得不够清楚。
再加上该怎么回信,都是朱允熥口述。
朱允熥只挑重要的话说。
此时当面谈及,自然又不一样。
杨荣将如何利用银行资本,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经济发展后,金融业会如何发展,银行资本是怎么进一步扩充的等等,国家如何利用债务驱动发展经济,老百姓生活将怎么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如何会暴涨,详详细细向老朱讲述了一遍。
这些东西,老朱早就有所了解,所欠缺的,只是系统的疏理。
杨荣亦是从朱允熥那里学到。
开始的时候,他自己都不太相信。
后来他认真分析,同时与观察到现象去比对,才发现朱允熥所言,竟是至理。
老朱的脸色,也从严肃,慢慢舒缓,渐渐频频点头,满脸笑意。
他本来就研究了许久,已然有了很深入的理解,此际只是稍微点通一下,便明白了过来。
老朱最担心的,是朝廷收这么多税,难道不是竭泽而渔吗?
知晓老百姓只会越来越富。
这亦与他在申城的研究,所见所闻,都能对得上,心中疑虑才渐渐放下。
半晌,杨荣讲述完毕。
“好!”老朱赞叹道:“果然有麒麟之才,咱那孙子有你这样的辅佐之臣,治国当无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