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之前住的那家酒楼,里面的酒菜那么昂贵,可不是平民百姓能吃得起的。”
“富户变多,可不是什么好事。”
“寻常百姓之家,又非功勋贵族,更不是朝廷命官,家里的钱财,至多有几百贯就够了。”
“太富有了,朝廷就该想办法让他们破产,将他们的钱财分给贫穷百姓。”
“要不然,这些人便会拿着钱去吃喝玩乐,歌舞逍遥,带坏社会风气。”
“再说,他们又没有为大明朝廷立过功,凭什么享福享乐啊?”
“熥儿的政策,样样都不错,就是对这些人的打击和压制还不够。”
老朱并不懂任何经济学上的道理,他就是从一个老农民的角度看待问题。
反正在老朱看来,除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勋贵,其他民间百姓就不该富裕。
都富裕了,谁干活去呢?
能将肚子吃饱,不饿死不冻死,那就行了。
家里存一笔钱?
那可不行。
老朱看不惯。
家无余粮,百姓便会勤耕不息。
若是存了钱,就会偷懒休息。
并且还会由此而滋生祸端。
因为人闲下来了,就会探讨各种各样的事情。
对朝廷和官府品头论足。
每天像牛马一样,干活干个不停,让他们从早到晚都不能休息,便没有空闲的时间想七想八,想出一些对朝廷不好的事情了。
当然,饭要让牛马吃饱,衣要给牛马穿,不能将牛马饿死冻死了。
这都有一个度。
老百姓吃不饱饭不行,赚太多钱也不行。
挣扎在刚好吃饱饭的线上,那便是最好的。
至于其他更多的经济学道理,如何刺激生产力发展,如何让经济增长,老朱还想不了那么深。
对于治理天下,老朱想的就是要稳定,要长治久安。
所有一切国策,都围绕这一点来实施。
让朱家天下能更长久。
江南豪绅的存在,会让百姓心生嫉妒和恨意。
朱门酒肉臭,自古便是老百姓造反的理由。
唯有让所有人都穷,大家都是刚好吃饱肚子,没有节余,统治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