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太孙殿下。”他跪下去重重磕拜。
语气颤抖,身躯亦是如此,显得十分紧张。
“这是你写的?”朱允熥拿起那份图文并茂的纸。
赖文安微微抬起头来,看了一眼:“正是草民。”
“不错,虽然并不完善,但思路很好。”朱允熥赞许了一句,又问道:“你以前学过算术?”
“草民自幼对算术极为感兴趣,后来进学堂读书识字,也利用空闲时光,读过不少算术书籍。”赖文安的语气渐渐缓和,不再似之前那般紧张。
“听说你之前是国子监的学生,为什么抛弃监生身份,却自愿到制造局来屈就呢?”
此时还是大明初年,朝廷对官员和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国子监的监生,就算不能在科举时金榜题名,也有机会被遴选去做官。
只是通常品级不高,前途一般。
但无论如何,官就官,远非民能比。
工匠纵使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社会地位却远比官低得多,工作也辛苦不少。
“草民虽自幼对诗词文章有几分兴趣,但却只喜欢吟诗作对。”
“对圣人之言,并不甚喜,科举高中恐是无望。”
“相反,草民对算术以及制作各种木器玩赏,情有独钟。”
“若一直呆在国子监,将来遴选出仕,也不过是最低阶的小吏而已。”
“那日听太孙殿下在国子监讲科学,草民深以为然。”
“便决心此生不再追求圣人之学,转而走科学之路。”
“便来了大明制造局。”
朱允熥哈哈大笑。
赖文安这个名字,他在前世的史书不曾见过。
但不同的环境,注定会埋没许多人才。
赖文安或许正因为不适合科举之路,历史上的大明又没有提供让他发展的土壤,于是,一位优秀的理工科人才,就这样埋没了。
这并不奇怪。
华夏数千年来科学发展停滞,注定埋没了数不清的理工科人才。
赖文安的话说得多了,又见朱允熥态度和蔼,胆子也越发大起来,再没有初见太孙殿下时的拘谨。
“可惜在制造局,无人能交流。”他又补充说道:“有时候想出一个好点子,想让旁人帮着参考一二,却不知道找谁是好。”
“若是有人能指点一二,或许便会茅塞顿开。”
朱允熥骤然心中一动。
脑海内似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
交流……论坛……社区……搜索引擎……论文……科技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