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既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来了国子监,守卫当然不敢声张。
朱允熥倒不是一定要特意隐藏身份,只要不想让消息传到外面去,闹得满金陵城都知道自己来国子监就行。
走在国子监里面,耳边传来朗朗读书声,朱允熥有种奇特的感觉,恍惚间又回到了后世的大学校园。
国子监的监生,大致可以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大类。
荫监又包括官生和恩生两种。
官生是指按父祖官品入监者,绝大多数是勋贵子弟。
高品文官的子弟反而极少成为官生。
毕竟,高品文官大多是科举成绩优异者,他们的后辈自然也要走科举正途,中进士,考状元。
虽然进国子监之后,也能参加科举。
但国子监管教极严,学生在里面要受到诸多约束,效果却不如自家私塾。
反之,若是通过国子监直接出去做官而不走科举正途,可是会被同辈文人看不起的。
大家都是书香门弟出身,儿孙们却连科举都通不过,丢脸啊!
勋贵子弟就没有这个顾忌了。
毕竟,勋贵大多数是武人出身,儿孙能粗通文墨便是足以自豪之事。
考进士什么的,就不必奢求了。
恩生是父祖以身殉国,故蒙恩入监者。
简而言之,就是烈士的子孙后代。
举监主要是来京城参加会试,却没有考上进士的举人。
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生员,也称“贡生”。
例监是指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学的生员,说白了,就是花钱买进来的。
这其中,举监人数最多。
其次便是贡监。
再其次则是荫监。
例监在后世曾经泛滥成灾,但在洪武年间,仍少之又少。
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老朱并没有完全放开买名额入学的口子,通过例监进来的人虽然存在,但往往都有特殊原因。
比如说,某地遭灾了,朝廷救灾的粮食一时还没有运过去。
当地的某个大户拿出自家粮仓的全部粮食,捐给官府救灾,然后才能得一个例监的名额。
反之,金陵城里的大户,就算愿意拿出再多的钱粮,也买不到入学资格。
第二个原因是,到老朱的手底下做官,妥妥的苦差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