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想着,刘继隆吩咐道:“牧群挑好的,别以次充好,另外装五百斤炒茶准备好,等刺史他们回去的时候再送上。”
话音落下,刘继隆便快步追上了张淮深他们的队伍。
走在山丹的长街上,张淮深饶有兴致的打量四周。
这是他第一次来山丹,而山丹的面貌也让他十分满意。
由于还有大半个月才能春种,加上城内外的许多工程已经结束,因此现在的山丹百姓都在城内闲着。
面对张淮深的到来,许多百姓在院门张望,见到刘继隆时也不开口,而是遥遥作揖。
他们身穿干净的布衣,居住的屋舍也经过修补,虽然不好看,但十分整洁。
从他们饱满的面相来看,刘继隆把他们照顾的很好。
除此之外,平整干净的道路也能看出刘继隆对山丹城的用心。
至少就张淮深东征并安顿甘州以来,他从未见过有任何一城的官员能将城池治理得如山丹般。
要知道山丹是军镇,而非普通的城池。
类似山丹的军镇,民生不说疾苦,但肯定不如普通的城池富庶。
可这种刻板的印象,却在此地被打破。
走在山丹街道上,张淮深可以感受到山丹百姓对刘继隆的尊敬与崇拜。
刘继隆的政绩他都知道,毕竟刘继隆每个月都会写文书送往张掖,告诉自己他干了什么事。
只不过在此之前,张淮深只当刘继隆夸大其词罢了。
如今看来,刘继隆不仅没有夸大其词,反而有些过于谦虚了。
对此,刘继隆也是十分自豪。
他毕竟是后世人,尽管来到的地方是大唐,可他还是尽可能的向后世靠拢。
不管是军队的军纪,还是民生的治理,他都是严格要求自己与麾下将领。
在过去的七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帮助山丹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
房屋的修葺,土壑的挖掘,水车、堤坝的修建,河道的修理,道路的整平……
尽管这一切事情,都是刘继隆发动山丹军民一件件干的,可刘继隆也没让百姓白干。
在秋收之前,百姓们干活的工价是大口每月七斗粮,小口每月五斗粮。
秋收之后,尽管百姓有了自己的粮食与耕地,但衙门带百姓干活,依旧发放口粮,并没有以徭役的名义征发他们。
尽管工价从每月七斗降低至每月三斗,但这也是一笔不俗的外快,况且干的都是利民的事情,山丹百姓也乐得干活。
如今最艰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发展,等待山丹财政“收大于支”后,便可以发兵东征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跟着张淮深走入了衙门内。
张淮深走到正厅主位坐下,刘继隆坐在次位,而下首左右则是各自坐下李仪中、陈靖崇等将领。
崔恕站在刘继隆身旁,准备随时回答刘继隆、张淮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