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的当然是在隋长风名下的百分之七十,忧愁的则是在梁新名下的另外百分之三十。
------------------------------------------------
城北贸易园区曾经是安威的政绩工程,却因为郜平凡作梗而停摆。
现在却已经启动并且顺利运转。
当时之所以选址的城北沙海镇建设贸易园区,时任市长的安威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营州沙海镇(当时还叫沙海乡)人便开始从事以布匹、服装为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他们加工过平纹、斜纹布匹、也生产过运动服和休闲装,也生产过羽绒服等,但由于散兵游勇似乎的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模式很难形成规模,取得的经济效益只能算作小打小闹。
安威经过一番考察后,便决定在此建设一个集加工生产和销售一体的纺织贸易园区,目的就是把当地的商户们招纳进去。
想法非常好规划的也相当不错,且贸易园区主体工程也基本竣工。但因为前期招商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加上郜平凡回到营州任市委书记后,为了自己的政绩工程软件园区项目的建设,而拼命阻挠安威的政绩完成,致使只要稍微加把大点资金投入就可以进入生产运营状态的贸易园区,荒废在了那里。
群众的反应加上媒体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宿敌安威已经落马,郜平凡在梁新的建议下让常务副市长刘庆如负责,重新启动了贸易园区项目。
刘庆如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在任普通副市长时,对营州的经济发展就有过规划,尤其是对沙海镇更是比较关注。他曾经建议安威,贸易园区建成后招纳的商户一是不要做低端的纺织品以及衣服,而是以高端皮草为主,而是最好集中一两个项目来做,不要太杂,这样才能形成规模从而在你死我活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而且,吸纳的商户目标也不应是当地的商户,而应是江南那些既懂生产经营,又懂销售管理的品牌生产厂家,只要他们一入驻,自然就能把当地商户带动起来了。
如果当初安威采纳了刘庆如的建议,贸易园区早就会现如今像这样商户云集如火如荼地运营起来了。
然而,安威并不是能听进不同意见之人,非常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面向当地老百姓。
然而沙海镇老百姓一是没有那么多的租金进入,一个是根本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小富即安已让他们有所满足,因此,客观上也导致贸易园区没能早日发展起来。
刘庆如接管此项工作后,首先向梁新灌输了借鸡生蛋的理念,即将他人资金吸引进来,从而把贸易园区的配套工程完善起来,使其能够正常运营,换句话说就是,商户来了安装上设备便可以立马生产经营。
梁新也是非常有经济头脑之人,怎么合计都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于是便把软件园区需要开工建设和贸易园区需要重新启动的事情都和柳如烟讲了。
柳如烟一小部分精力放在财政干部培训中心上,绝大部分精力做自己的公司,听到这个消息当即拍板儿,同意先期投入五千万然后取得贸易园区的承包权。